前段时间去随州博物馆的时候,高德导航给我指引到博物馆附近的一块狭窄的菜地边上,几乎让我的车陷入进退不得的地步。几天后的一个晚上睡觉前,我下载了几年前一直在使用的百度地图,卸载了近几年使用高德地图。
百度地图是我最早开始用的地图,也是我用得最久的地图。之所以切换成高德地图,其实不远全是因为高德这次的出错,最主要的是因为我把手机套餐改成联通阿里宝卡互联网套餐。在这个套餐里面,包括高德在内的阿里系列APP是免流量的(40G封顶)。由于自己是做电子商务工作的,淘宝,支付宝,千牛这些是高频使用软件,加上优酷,头条这些免流,这个套餐完全能满足我的目常使用。相对于联通3G刚开始动辄大几十或上百元的套餐,网上推出的这些互联网的套餐费用显的优惠许多。比如我的阿里小宝卡19元一个月,包含1G通用流量和40G定向流量,还有100分钟话费,300条短信。其中通用流量实际上是3G左右甚至更多,因为联通还有其它活动。
之所以称之为互联网套餐,是区别于线下营业厅这些套餐的。特别在于乡镇一级,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套餐的存在,因为营业厅是不会给他们开通的。听营业厅的工作人员说,有的套餐在他们的电脑后台是没有显示的,即便有些高性价比的套餐可以显示,他们也不敢开通,这个上级有过特别要求。
可见各大电信公司在适时开通新套餐,用来市场竟争的同时,也保护了那些信息不对等的市场的传统套餐,从而维护自己的利润与收入。
由于节假日我会出去效游,在山里面联通上网的信号就时常没有,这会影响我网上的客户询盘。我就试着携号转网到移动,前面的文章我已经交待过详细的过程。
转到移动后,我仍然使用的是互联网套餐:移动芝麻卡。移动在互联网套餐方面虽然要落后联通许久,但现在也在发力当中。移动芝麻卡19元套餐有3G的通用流量,和200G的定向流量,加上移动在山区稳定的信号,就可以秒杀阿里宝卡。我的移动芝麻卡选择百度系、阿里系和头条系三个系列的免流量应用,完全可以满足我的日常需求。
现在的手机,打电话反而成了副业,除了无限流量卡用户以外,选择什么样的电话卡。取决于这种电话卡所含的流量有多少,包括通用流量与定向流量。定向流量里面包含了那些热门APP,直接决定了这种电话卡的市场占用率。从这一点上来讲,互联网公司与运营商之间成了互惠互利的关系。
其实阿里最早推出过自己的虚伪号段:阿里通信,我就是最早的用户之一,但后来就停止了新用户办卡。这期间其实京东等公司也推出了各自的电话卡,但现在都不了了之,估计这条路并不是那么容易走。
选互联网套餐的用户大多相对比较年轻,应该都是40岁左右或者往下的居多。这类人群对电话的需求量并不高,短信也只是用来接受验证码而也。手机已经成了娱乐或者学习的终端,沟通的方式完全被微信或者QQ这样的即时通讯软件取代。
这样的形势下,手机套餐的流量大不大,成了绝大多数用户唯一考虑的因素。互联网套餐的背后,是各大电商巨头与运营商的协作,是各大电商巨头之间的博弈。

评论